2025-10-09 10:54 瀏覽量:15391 來源:中國食品網
文/李后強
為了深入推進“兩個結合”,調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表達方式,今年中秋節參加了浙江省溫州龍港市蒼龍湯氏文化交流活動并出席了湯氏宗親聯誼會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
此次交流活動不僅是一場宗親間的節日團聚,更是一場關于文化傳承、精神延續與家國情懷的深刻教育;既是一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也是追溯家族根源、體悟家風家教力量的寶貴經歷。

在活動中,我有幸認識了湯秀庭、湯元挺、湯寶林、湯志柯、湯禮招、林少雄等杰出人士,還與白酒界著名企業家湯馳、湯志奏等一起調研交流,收獲很大。在龍港這片充滿活力與歷史底蘊的土地上,湯氏族人齊聚一堂,共話家訓、共敘親情、共謀發展,讓我深切感受到:一個家族的興旺,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更離不開家風、家教、家訓在每一個家庭中的落地生根。
家風,是一個家族的精神風貌與道德風范的集中體現。它不是寫在紙上的條文,而是體現在祖輩一言一行中的習慣與品格。
在會員大會上,我聽到許多關于湯氏先賢的故事:他們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或經商有道、誠信立業,或教書育人、桃李滿園。這些故事雖跨越千年,卻依然熠熠生輝。尤其是當我們追溯湯氏的起源,從商朝開國君主成湯說起,那份“以民為本、仁德治國”的精神便躍然眼前。成湯“網開三面”的仁政,不僅體現了他對生命的敬畏,更彰顯了“仁者愛人”的思想先聲。這種以仁德為本、以民為先的精神,正是湯氏家風的源頭活水,激勵著后世子孫在各行各業中秉持正道、行穩致遠。
家教,則是家風傳承的重要載體。它不僅僅是父母對子女的言傳身教,更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在蒼龍湯氏文化活動中,我看到一些珍貴的史料和期刊,湯氏先祖寫給子孫的家書讓我尤為動容:“讀書明理,非為功名;立身行道,方為根本。”短短數語,道出了家教的真諦——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追名逐利,而在于明辨是非、修身立德。這種超越功利的教育觀,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理念的生動體現。在當今社會,許多家庭過于注重成績與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品德與人格的塑造。而湯氏家族幾千年來的傳承告訴我們:唯有德才兼備,方能真正成才。
家訓,則是家風與家教的凝練與升華。它是家族智慧的結晶,是后人行為的指南。在會員大會上,蒼龍湯氏的《湯氏家訓》被反復提及:“敬祖宗,孝父母;睦兄弟,和鄉鄰;勤讀書,慎交友;守本分,戒驕奢。”這二十四個字,字字千鈞,涵蓋了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它提醒我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勤勉、誠信、節儉、仁德、忠孝、清廉等傳統美德始終是立身之本。尤其在當下社會節奏加快、價值觀多元的背景下,家訓如同一盞明燈,為年輕一代指引方向。許多與會的年輕人分享道,正是在祖輩的耳提面命中,他們逐漸理解了“本分”與“擔當”的含義,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努力踐行。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文化傳承的第一課堂。一個家族的興衰,往往始于家風的清濁;一個民族的未來,也系于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文明程度。“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蒼龍湯氏的文化實踐,正是這一理念的生動寫照。
2025年統計顯示,湯姓人口約為230萬,在《百家姓》中位列第72位(歷史排名),但當代人口排名穩定在第101位。湯姓,源遠流長,根深葉茂。血脈可可追溯至上古圣王——成湯。其后裔中有子孫感念先祖功業,遂以“湯”為氏,這便是湯姓最主要的起源。因此,商湯不僅是商朝的開國之君,更是湯氏家族共同的得姓始祖。千百年來,湯氏家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繁衍遷徙,遍布中華大地,尤以河南、湖南、江蘇、福建、湖北、浙江等地為盛。湯氏家族之所以能綿延三千余年而不衰,靠的不僅是血脈的傳承,更是精神與文化的賡續。重視教育,鼓勵子孫“課詩書,勸稼穡”,既耕且讀,既守本業,又求上進。正是這種重教崇文、耕讀傳家的家風,為家族孕育了無數英才。
回望歷史長河,湯氏家族自商湯以來,名人輩出,星光璀璨,堪稱中華姓氏文化中的典范。這些杰出人物,雖身處不同時代,卻都展現出一種共通的精神氣質:心懷家國、勇于擔當、勤勉務實、清正廉潔。他們不僅是湯氏家族的驕傲,更是全社會學習的楷模。有商湯 “順天應人”的仁政思想,為后世治國理政樹立了典范;有明代偉大的戲劇家湯顯祖,他創作的“臨川四夢”,尤其是《牡丹亭》,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至情,震撼人心,將中國戲曲藝術推向巔峰,被譽為“東方的莎士比亞”;有近代愛國將領湯恩伯,在民族危亡之際,率軍浴血奮戰,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作出貢獻;還有現代科學巨匠湯飛凡,他成功分離出沙眼衣原體,為世界醫學發展立下不朽功勛。等等。這些杰出的先輩,用他們的智慧、勇氣和擔當,書寫了湯氏家族的輝煌篇章,為后人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尤為令人敬佩的是,湯氏族人在從商領域同樣成就斐然。龍港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涌現出一批湯氏企業家。他們在大會上分享創業經歷時,無不強調“誠信為本、義利兼顧”的經營理念。這正是對“成湯仁政”精神的現代詮釋——商業成功不應以犧牲道德為代價,而應以造福社會為己任。一位湯氏企業家動情地說:“我們做生意,不只是為了賺錢,更是為了對得起祖宗的名聲,對得起‘湯’這個字。”這種將家族榮譽與社會責任融為一體的情懷,令人肅然起敬。湯氏的特點是,重研學、淡官場;講誠信、善經商;懂世界、精時尚;數量少、素質強;成就大、不張揚。

今天的龍港相聚,不僅是一次血緣的團聚,更是一次文化的尋根,一次精神的洗禮。湯氏宗親在這里共同追憶先祖的豐功偉績,重溫家族的優良傳統,感受血脈相連的溫暖。無論身處何方,從事何種職業,湯氏子孫身上都流淌著相同的血液,傳承著相同的基因——那就是團結、奮進、重教、尚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湯氏家族也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世界在變,社會在變,但對家族的認同、對先祖的敬仰、對優良家風的傳承不應改變。都要記得自己是湯氏子孫,都以先賢為榜樣,做一個有德行、有擔當、有作為的人。要將家族的凝聚力轉化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宗親中有企業家、有學者、有教師、有醫生、有工人、有農民……無論身處何種崗位,都應恪盡職守,奮發有為。要共同銘記:同出一源,血脈相連;共享一姓,榮辱與共。要以商湯的仁德、湯顯祖的才情、湯飛凡的科學精神為激勵,在各自的領域里追求卓越,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貢獻湯氏家族的智慧和力量。
此次交流活動,也讓我深刻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停留在紀念與追思,而必須融入現實生活。家風家教家訓的傳承,不是復古,而是創新;不是照搬,而是轉化。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應以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姿態,賦予傳統家訓以新的時代內涵。例如,將“勤讀書”拓展為終身學習,將“和鄉鄰”升華為服務社會,將“守本分”理解為遵紀守法、愛崗敬業。唯有如此,傳統文化才能真正“活”起來,走進年輕人的心里,成為他們精神成長的養分。
走出大會現場,我心中充滿敬意與力量。敬意,源于對湯氏先賢的崇敬;力量,則來自對文化傳承的信心。我相信,只要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能重視家風建設,每一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踐行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一定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湯氏家族的歷史告訴我們: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方可流長。
(2025年10月7日于溫州龍港)
上一篇:中國首個“鎮改市”——龍港崛起的啟示/李后強
下一篇:老領導一行到湄潭縣茅臺村茅珍茶業集團干凈黔茶公司生態茶園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