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 16:00 瀏覽量:13206 來源:中國食品網
依山傍水的浙江省溫州市,出產不少獨特的農產品。但絕大部分溫州農特產品并沒有邁出溫州市場,知名度局限于溫州本土。
如何讓溫州農特產品走出溫州,走向全國?前不久,在溫州市人大農村和資源保護委員會舉行的“農超對接”座談會上,多家賣場企業的負責人為溫州市番薯棗等農特產品如何走向全國獻計獻策。
渠道不暢
大多只在溫州有名
來自溫州市農業局的數據顯示,溫州市僅精品農特產品就有200多個,永嘉、樂清、蒼南、甌海等地都是出產農特產品的主要地區,永嘉番薯棗、麥餅,甌海甌柑,樂清鐵皮石斛和蒼南四季柚等農特產品,在溫州人的心目中均有較高的人氣。
例如,溫州永嘉縣的番薯棗是利用優質紅薯加工制成的一種新型美味保健食品,楠溪江兩岸丘陵低山地帶出產的優質紅薯經清洗、蒸熟、切片、自然晾曬制成的番薯棗,是天然綠色食品。永嘉番薯棗甜軟韌香,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具有很大的市場開發潛力。
追溯番薯棗的歷史,這種農特產品在早年只是人們充饑的食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番薯棗一度不再被人所愛。不過,隨著健康飲食觀念的興起,人們重新認識了番薯棗。據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營養科副主任趙新兒介紹,番薯棗重新被大家認可,主要是其屬于低脂肪食品,并富含膳食纖維,但在番薯棗加工過程中,不能添加太多的糖,畢竟番薯本身淀粉含量較高,加工成番薯棗后水分減少,含糖量會進一步提高,為追求口感加太多的糖不利于健康。
上百萬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溫州人,要想在溫州之外買到番薯棗之類的家鄉農特產品卻并不容易,絕大部分溫州農特產品并沒有邁出溫州市場,它們的高知名度也只是局限于溫州本土。“在陜西,想吃永嘉麥餅時,只能打電話給老鄉的飯店定制,更不要提能買到番薯棗之類的溫州農特產品了。”在外發展多年的陜西文冠果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谷飛云如是說。
據永嘉縣農產品營銷與信息中心主任陳海東介紹,永嘉農特產品很多,去年的農特產品銷售額超過11億元,番薯棗、沙崗粉干、麥餅等都很有名,可大部分農特產品銷售依賴傳統的批發零售渠道,像番薯棗、沙崗粉干等知名農特產品進入超市銷售的量也不大,而且大多集中在本土超市。
量少品種多
溫州農特產品難進超市
“前幾年就想過引入家鄉永嘉的番薯棗之類的農特產品,但一直未敢去操作,主要是這些農特產品的產量不夠大,而且大多未實現溯源。”杭州嘉佰樂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定有說。該公司在杭州等地開有多家超市,也是永嘉在外創立超市的代表企業之一。
溫州市農業局副局長吳周富在座談會上坦言,溫州市農特產品屬于“樣樣有、樣樣僅一點點”的境況,而超市采購往往是大宗的,一般不跟散戶、小戶洽談。來自溫州市農業局的數據顯示,該市有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75家,但產值超億元的龍頭企業僅38家。
來自永嘉縣農業局的信息顯示,雖然番薯棗是該縣“當紅”的農特產品之一,但是生產企業小而散,目前全縣番薯棗年銷售額達七八千萬元,其中銷售額達千萬元以上的僅兩家企業,永嘉縣謝氏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最大的番薯棗生產企業,其銷售的楠溪湖頭山牌番薯棗去年銷售額約5000萬元。
永嘉縣農業局局長劉丐武表示,該縣農業企業啟動可追溯系統建設的并不多,但在政府部門引導下,已有越來越多農業企業意識到可追溯系統的重要性,開始主動提出建設系統,這將為該縣農特產品將來進入超市打下基礎。
標準化生產
農特產品走出本土的重要途徑
近兩年,溫州縉云燒餅等農特產品悄然走進了各個城市的街頭巷尾。
在劉丐武看來,縉云燒餅能在短時間內香飄全國,并不是其口味獨特,更多的是依靠標準化生產,然后通過策劃宣傳,一炮走紅。
永嘉的周女士說,麥餅好吃與否也要看店家,有些店做得并不好吃。像周女士這樣的評價,道出了永嘉麥餅缺少標準的尷尬。劉丐武透露,該縣已著手永嘉麥餅標準化生產的相關事宜,不久的將來或許可在全國各地看到永嘉麥餅。
相關人士坦言,永嘉番薯棗也完全有實力像縉云燒餅這樣走向全國,一方面需要生產企業標準化生產,另一方面也需要賦予番薯棗全新的概念。“目前,同質化產品很多,番薯棗、茶葉等農特產品要成為市場稀缺貨,就要通過科技創新及策劃,對農特產品重新定位。”溫州維度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厲漢華說。
事實上,對農特產品重新定位使之成為暢銷品的案例不少,其中就涉及溫州的農特產品——柿子。此前,柿子曾因會導致人體更易患上結石病的傳言,一度滯銷,永嘉的柿農也紛紛要砍柿樹,但是有機構將柿子包裝成“喜果”,一舉救活了柿子這個農特產品。中國食品網
積極引導
讓外地消費者接受
一個地方農特產品要走出本地市場,須本地市場之外的消費者接受。“沙崗粉干、海鮮之類農特產品,在西北市場可能會比較難賣,畢竟西北人的生活習慣不同于沿海。”蘭州華東商貿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胡邦海坦言。該公司在西北地區開有數十家超市。
上海納雷實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朱統敏說:“我們超市賣過溫州的子梅魚干,因貨源不足,時常出現斷貨,我想永嘉的番薯棗等特色農產品在我們超市也會賣得不錯。”在朱統敏看來,包括永嘉番薯棗在內的溫州大多數農特產品,會被溫州之外市場的消費者接受,但是需引導。“超市是農產品銷售的橋梁,像番薯棗這類農特產品,消費者不知道如何吃,我們只需在柜臺擺一個電飯鍋,蒸一些給大家試吃,然后教他們如何做就可以了。”中國食品網
有超市負責人認為,如果溫州的農特產品達到一定規模了,政府部門再出臺一些扶持措施,各個超市是愿意設立專門的“溫州特產區域”銷售農特產品的。胡定有說:“相關部門應該選出100個左右的優質農特產品,在超市中形成店中店,不然會比較難做。”中國食品網
溫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副書記、副主任任玉明表示,番薯棗之類的溫州農特產品,只要實現規模化經營,品牌質量跟得上,再通過精心的營銷策劃,完全會被全國各地的人所喜歡。開發消費需求,需要創意,比如番薯棗、小黃魚干完全可以開發成溫州伴手禮。 中國食品網 (鄭俊杰)
上一篇:中國食品網 包頭市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工作
下一篇:中國食品網 空心西紅柿屬畸形果并非有害 植物生長調節劑殘留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