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4 15:55 瀏覽量:17671 來源:中國食品報
本網訊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域。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黃河流域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生態環境持續明顯好轉、沿線城鎮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然而,黃河一直“體弱多病”,流域內生態本底差,多年來一直是我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水資源十分短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

黃河流域的發展問題是“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系統的綜合性問題。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擘畫藍圖。“黃河流域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吨腥A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的頒布為黃河流域依法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肩負著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等國家戰略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時代價值和戰略意義。
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陜西省委副主委,陜西省林業局副局長昝林森在本屆政協會議上帶來的提案: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融合發展。
昝林森委員介紹說,目前,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主要面臨下面五個問題:
一是“三生”空間發展不協調
在黃河流域的“三生”空間結構中,生產和生活空間不斷擠壓著生態空間。生態環境質量在空間分布上有明顯差異,高質量區主要位于青海南部三江源生態屏障區、內蒙古草原區;中質量和低質量區主要分布于甘肅和寧夏大部分區域、山西、陜西北部等經濟和工業較發達區。農業、工礦生產用地和城鎮生活用地擠壓了綠色生態用地,密集的人口和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導致土地利用強度超過生態利用承載力。隨著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用水保障困難將不斷加劇,這將進一步降低流域內生態用水保障程度。伴隨著黃河流域城市建設的加快展開,黃河流域生活用地需求逐步增長,用地矛盾將進一步凸顯。黃河涵蓋我國一次性能源(煤炭、石油)主要生產與供給基地,煤化工項目耗水量極大。
二是農村水環境風險突出
農村水環境是指分布在廣大農村的河流、湖沼、溝渠、池塘、水庫等地表水體、土壤水體和地下水體的總稱。農村水系承擔著行洪排澇、灌溉供水、生態、養殖及景觀等功能,是鄉村自然生態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與鄉村振興、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增長,水環境也隨之惡化。生產生活的污水排放、作物生產大量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村面源污染加劇。除此之外,迅速發展起來的集約化養殖場的污染以及居民生活污水和廢棄物的亂排亂堆等也對水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問題。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沒有得到徹底改善,直接威脅著廣大農民的生存環境與身體健康,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迫在眉睫。
三是流域生態環境脆弱
黃河流域是我國生態脆弱性較典型的國土空間。黃河上游河道較長,擺動劇烈,形成了眾多的灘地和沼澤濕地,由于近20年來劇烈的人類活動,黃河上游面臨自然濕地面積萎縮、工業農業面源污染、鹽堿化嚴重、灌區水資源不足的問題。黃河中游流經晉陜大峽谷,將黃土高原劈成兩半,增加的沙量占全黃河沙量的92%,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水土流失最為嚴重。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在中游區域實施坡面治理、溝坡聯合治理、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治理效果顯著。然而,黃土高原局部高密度植被現已出現退化現象,科學管理植物建設、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仍是今后的重要任務。黃河下游河道坡降小,上中游水沙關系不協調極大影響了下游黃河安瀾,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泥沙淤積嚴重,“地上懸河”對下游人民生命財產與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四是發生區域返貧風險大
由于歷史、自然條件等原因,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特別是上中游地區和下游灘區,是我國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區域。2020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以來,黃河流域脫貧人口和區域返貧風險較大,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任務依然艱巨。一是產業發展基礎還不夠牢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欠賬仍然較多,營商環境與其他地區相比也還存在較大差距。二是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剛剛建立,鞏固脫貧成果和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仍然任重道遠。三是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人戶分離”式轉移就業,大量留守兒童、農村老齡化問題嚴重,無勞動能力的農村低收入群體對社會救助兜底的依賴性強。
五是產業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黃河流域涉及的九省區中,山東地處東部地區、河南位于中部地區,內蒙古位于北部地區,其他6個省區均位于西部地區,受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內部經濟自西向東極不均衡。西部六省區,工業產業多集中于資源型密集型產業,如有色金屬、鋼鐵、建材(水泥)等行業,而且多為初級加工,缺少高附加值終端產品,技術密集型產業占比較低;此外,地區間或同一區域內關聯產業間尚未形成有機聯系,如煤化工、油氣化工、鹽湖化工、石化等產業尚未形成一體化發展,產業亟須進行補鏈、強鏈和延鏈建設。
為此,昝林森委員建議:
建立黃河流域“三生”空間綜合調控體系
面對黃河流域發展困局,要加快推動流域發展總體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編制,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路徑。通過完善黃河治理法律體系,落實黃河流域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流域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開發管制界限,清晰管制指標,加強跨?。ㄗ灾螀^)監管體系機制建設,并結合不同地區發展差異性,預留必要的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空間,分區分類管控。
推動水系統治理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背景下,黃河流域水系治理應與美麗鄉村建設深度融合,實現農村水環境系統整治。應從水資源保障能力、水資源高效利用、水生態服務、水土流失治理、地下水超采管控、河湖管理等多個角度,構建服務于鄉村振興的黃河流域農村水系統治理框架,探明水資源在不同功能需求下的高效利用途徑,重點針對黃河流域城鄉供水保障、陸地與濕地生態修復、水土保持與生態屏障效應、地下水污染與防治技術、高標準農田建設與灌區科學發展、地下水超采與地質災害防治等問題,形成示范性的水資源高效利用策略。
建立生態脆弱區動態評估體系與響應機制
黃河流域源頭、上中下游和黃河三角洲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問題各有不同,未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必須遵循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農則農、宜牧則牧的原則,尊重科學規律,循序漸進改善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設計生態環境監測站網體系,評估不同類型生態系統質量、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系統生產力、碳固持等)和生態問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加強生態脆弱區(退化天然林、人工林、濕地等)植被的自然或人工演替規律、黃土高原土壤流失的合理閾值、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合理調沙閾值、黃河三角洲淤積—沖刷平衡的合理泥沙閾值等基礎科學研究,探索以自然恢復為主的生態脆弱區動態評估體系與響應機制。
創新黃河流域鄉村振興體制機制
一是分析生態補償、國土綠化、生態保護工程和生態產業等幫扶措施與鄉村產業振興銜接特征,建立涵蓋“生態—資源—環境”全要素的流域監測體系、流域綜合協調機制和立體化多元化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二是整合區域鄉村振興鄉鎮數據庫,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個方面構建評價體系,逐步開展鄉村振興的系統評價和科學考核試點。三是錨定生態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的關聯關系,探明二者有效銜接的“卡點”,確定“卡點”問題關鍵障礙,建立生態脫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體制與機制和政策體系。
促進能源技術和綠色富民產業協同創新
黃河流域各區域優勢資源與支柱產業具有較大差異,應嚴格遵循主體功能區差異性發展思路,從地區實際出發,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支柱產業培育壯大兩方面著手,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降低產業同質化傾向,促進合理產業布局及分工體系形成。黃河上游地區利用特色園區平臺打造綠色循環產業體系,推進農牧業綠色發展,積極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興產業;中游地區以能源化工基地為依托,促進傳統優勢產業互動發展,提高傳統能源產品綜合利用率,推進產業技術向清潔化、低碳化發展;下游地區持續推進現代化農業和節水農業發展,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風險應對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同時,應將黃河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充分融入到區域發展和產業發展中。流域應加快推進黃河文化資源調查認定,黃河文化遺產廊道建設,發展黃河文化旅游業,打造鄉村旅游,以美麗生態和深厚文化振興鄉村。
(王京臣)
上一篇:【代表委員聲音】全國人大代表邢青松: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支持園鎮村一體化發展,走向共同致富路
下一篇:【代表委員聲音】全國人大代表蔡金釵:在泉州晉江設立新時代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驗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