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 16:51 瀏覽量:25037 來源:中國食品報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地處北緯40度黃金奶源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呼和浩特市“中國乳都”的亮麗名片。
6月1日世界牛奶日,記者走進了“中國乳都”,見證了這里的乳業從種植、育種、養殖、生產、科研等全產業鏈,正在興起創新之風。
在種植端,草業被稱為“乳業第一車間”。初夏,敕勒川生態綠廊生機勃勃,這里的近萬畝紫花苜蓿草將迎來今年第一茬收割。“它們不僅是奶牛的優質口糧,還有著強大的固碳能力。”伊利集團副總裁韓飛說,伊利還通過提高奶牛飼料轉化率,在保障奶牛營養需求的同時,降低奶牛的甲烷排放,做到從源頭減碳。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全面實施飼草研究與優質飼草種植攻關,開展優質苜蓿、青貯、本地化粗飼料等應用推廣。呼和浩特市農牧局局長高涵介紹,目前全市已建成145萬畝飼草料基地,牧草綜合自給率達到80%。
在育種端,實現奶牛種源自強。近年來,呼和浩特市發揮龍頭企業在資金、技術服務、良種奶牛等方面優勢,持續開展國內家畜繁育生物技術的開發與應用。目前,當地已建成2個國家級奶牛核心育種場、1個種公牛站、16個奶牛擴繁場,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性控凍精生產基地。
在養殖和生產端,過往由于缺乏前沿技術,對奶牛的管理僅憑飼養員的雙腿和雙眼,養殖場效能低、利潤薄。如今,依托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智能化、數字化設備已在呼和浩特市各大乳企得到應用,為奶牛打造了舒適、安全、健康的養殖環境,提升了原奶品質和單產水平。
在伊利敕勒川生態智慧牧場,1.2萬頭奶牛住上了“大別墅”。成群的奶牛借助飼喂機器品嘗營養午餐,水足飯飽后頭枕水袋躺在床墊上休憩。在蜂蜜香氣的吸引下,一頭頭奶牛走向無人擠奶機,在那里機械臂靈敏地進行消毒、套杯、擠奶,新鮮牛奶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目前,呼和浩特市已建成規模化奶牛牧場143個,奶產量突破200萬噸,生鮮乳主要質量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高涵說。
在科研端,以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為代表的創新平臺,有力支撐了全市乳業高質量發展。該中心自2022年獲批以來,已集聚10余名院士和超過5000人的全產業鏈創新隊伍,圍繞奶牛育種等內容,累計研發出98項技術成果。其中一項成果的應用,使得高產奶牛性別控制胚胎生產技術實現了更新迭代,胚胎牛年單產達到14噸牛奶,提高了50%。“下一步,我們將依托國家乳業技術創新中心,努力把呼和浩特市建設成全國最大的乳制品研發生產基地。”高涵說。
目前,呼和浩特市擁有產業集聚度和活力一流的乳業全產業鏈,不僅培育出伊利、蒙牛兩大千億級乳品加工企業,更匯聚了193家規模以上乳制品相關企業,2023年當地乳業全產業鏈營收達2560億元。
(來源:新華社)
上一篇:青海烏蘭駝乳產業闖出發展新路
下一篇:《綿羊生乳》團標本月25日實施